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CSCO学术年会”,将于9月25-29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作为我国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分享仍将是本届CSCO学术年会的热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将在本届年会的肝癌专场上,以“肝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及对局部治疗的潜在影响”为题作专门报告,《肿瘤瞭望》专门采访到孟志强教授,对相关问题和领域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现整理如下。
《肿瘤瞭望》:孟教授您好,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肝癌的免疫微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孟志强教授:人体任何一处的免疫微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而肝癌免疫微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免疫治疗起效的流程,现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即:肿瘤抗原的释放→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至T细胞→T细胞被激活并被释放到肿瘤部位→浸润肿瘤并杀伤癌细胞,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都会影响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的效果。当然,免疫微环境不只包括癌细胞,肿瘤及周边组织中的各种组分都会对微环境产生影响。
《肿瘤瞭望》:最近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免疫疗法可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相关肝癌患者无效。您能否分析一下相关的分子机制,并且点评一下这项结果的临床意义?
孟志强教授:在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中,都能观察到患者疗效的差异,一部分患者疗效较好,一部分患者起初有效但很快转为耐药,因此我们也在探索这背后的原因,我们中心也用近两年的时间,对近200例肝脏原发和转移性肿瘤进行相关研究,发现浸润到肿瘤中T细胞的数量、亚群和功能,是决定免疫治疗有效性的关键,不同T细胞的功能也会时刻发生转化,是非常复杂的一套机制,我们下一步将开展更多工作,希望能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
《肿瘤瞭望》:目前,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免疫治疗包括哪些有代表性的药物,它们的临床应用如何?
孟志强教授:目前已经上市的免疫治疗药物,从作用机制上可以分为两大类,CTLA-4抑制剂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PD-1/L1抑制剂在T细胞杀伤肿瘤时,分别能解除免疫检查点的负反馈调节,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当然,免疫治疗起效的过程中还有其它很多环节,一些针对性新型免疫治疗药物也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更全面地覆盖免疫治疗流程。
《肿瘤瞭望》:在肝细胞癌(HCC)当中,免疫治疗是否越早应用疗效越好?应用免疫治疗是否可以降低转移复发的风险?目前是否有相关的临床研究?
孟志强教授:原发性HCC极高的复发风险,是其治疗难度大,预后相对差的关键,即使是早期患者风险也较高,因此尽量降低风险显然利于患者。肝癌患者的复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术后早期复发,往往由手术时无法被观察到的微浸润、微转移导致,另一类则不能说是原发肿瘤真正意义上的复发,而是第二次罹患肝癌,我国肝癌患者大多有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一直存在适合癌症发生的不良“土壤”,因此肿瘤可能会在术后较晚时再出现。
因此我们目前谈到的术后预防复发或转移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术后早期复发,应用免疫治疗或其它联合治疗,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免疫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目前还在进行中,我个人认为会取得比较好的结果。
《肿瘤瞭望》:免疫治疗联合其它手段治疗HCC,是当前的一大研究热点。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主要有哪些联合策略,它们具有怎样的理论依据?各自的临床疗效又如何?
孟志强教授:前面我已经提到过,各种影响免疫微环境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会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对于一些免疫单药治疗较好的情况,可能不需要采用联合治疗;但免疫单药治疗收效不好时,可能就需要联合一些手段改变免疫微环境,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这也是免疫联合治疗应该重点探索的患者人群;而一开始就因为微环境不良,对免疫治疗不敏感的患者,可能就需要变换治疗思路了。
目前联合治疗的策略有很多,相关临床研究也非常多,但已经取得明确成功的,就是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方案。既往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获批用于肝癌治疗,而这两者联合的增效机制,至少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让T细胞更容易抵达肿瘤部位,此外可能还有其它机制。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使用,缓解率从原本单药治疗的约15%上升到30-50%,提高的幅度是非常大的。
《肿瘤瞭望》:最后,想请您总结一下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未来的肝癌治疗策略中,免疫治疗的地位如何呢?
孟志强教授:既往的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段,在肝癌中收效都比较一般,肝癌中还没有发现像肺癌那样,针对性靶向治疗效果良好的靶点,而化疗则有毒性问题,因此免疫治疗的出现无疑是突破性的,我们中心自己开展的研究也显示,肝癌免疫微环境其实是适合免疫治疗的,比结直肠癌等既往多用化疗的癌症要好,但免疫单药治疗还是不能让大多数患者获益,所以才要通过联合治疗提高有效率。
而未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让免疫治疗对肝癌全程参与,降低早期患者的复发风险,通过转化治疗增加中期患者可手术的机会,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从基础研究来看,肝癌是适合免疫治疗的瘤种,随着靶向免疫治疗中间环节的更多新药上市,我相信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专家简介
孟志强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CSCO学会任职理事
肿瘤消融专家委员会 前任主任委员
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放射介入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肝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在Gastroenterology, Mol Oncol,Cancer Cell,Lancet Oncology, Oncogene, Eur J Cancer, Br J Cancer等发表论文140余篇,他引超过3000次, H-index:32
曾获得NIH R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等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