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 ASCO年会上,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多项研究结果的披露为临床医生带来了多种治疗方案,也使更多患者看到了治愈的希望。在BOC/BOA 2021 China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殊教授就其中两项重磅研究——OlympiA研究、FUTURE-C-plus研究做了解读和评论。会后,肿瘤瞭望就研究相关问题请教了王殊教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王殊教授
《肿瘤瞭望》:本届ASCO大会上OlympiA研究公布了最新数据,您如何评价该研究?
王殊教授:OlympiA可能是一项会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这项研究不仅界定了高危人群,还挑选了一个小众靶点(BRCA)进行治疗,这个靶点是从既往预防遗传性乳腺癌的数据中产出的,现在我们针对其作用机制找到了相应的药物——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PARP抑制剂有合成致死的效果,它对BRCA1/2突变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这在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验证。
OlympiA是探索携带gBRCA突变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奥拉帕利辅助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针对具有高危复发因素且有BRCA突变的患者,给予靶向治疗和损伤修复的双重打击,最后获得了IDFS和DDFS获益。虽然当前OS终点还未达到,但不出意外OS也会是一个阳性结果。因此,我觉得该研究的结果未来将转化到临床,也会有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此外,我觉得该研究的优秀结果使乳腺癌患者的“精准治疗”更加精细化。以往我们认为ER+乳腺癌患者给予其内分泌治疗,HER2+乳腺癌患者给予其抗HER2靶向治疗就十分精准了,而现在对于这些小众的BRCA1/2突变的人群,针对性的给予PARP抑制剂,患者也获得了非常好的生存获益,这使得乳腺癌领域的“精准治疗”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肿瘤瞭望》:该研究亚组分析中,既往含铂方案化疗史亚组、HR+亚组,奥拉帕利治疗的生存获益并不显著,您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
王殊教授:这个问题我想从两方面来解答,第一,“好上加好”并不容易实现。我认为铂类的相关研究原本就在BRCA突变的患者群体中有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此基础上想要更好的生存获益会相对更难。另外,对于愈后较好的患者,在此基础上想要更好的生存获益也会更难,反而愈后差一点的患者用更强的治疗方案,最终的获益会更多。
OlympiA研究对于HR+和三阴性乳腺癌的入组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入组标准为接受新辅助治疗后non-pCR以及辅助治疗后≥pT2或≥pN1的患者,但对于HR+乳腺癌则要求较高,要求新辅助治疗后non-pCR(CPS & EG评分≥3)或辅助治疗后≥4枚阳性淋巴结的患者才可以入组。由于HR+的患者本身愈后相对较好,因此有可能会出现阳性结果,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因此,我想从临床实验的角度来强调,如果已经有了很强的治疗方案或者有了很好的愈后,想得到更好的结果是很难的。
尽管含铂方案化疗史亚组、HR+亚组分析中患者生存获益并不显著,但是交互分析的p值均>0.05,所以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并不认为用过铂类就不会获益,也不认为HR+患者是不获益的,如果加大随访时间或者加大样本量,可能也会看到p值的获益。但只从统计学的角度上我们当前无法得出用过铂类患者目前不获益,或者HR+患者不获益的结论。
《肿瘤瞭望》:您认为FUTURE-C-plus研究数据结果的披露将会对今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带来哪些影响?
王殊教授:FUTURE-C-plus研究可谓令国人振奋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是由中国学者设计的,入组的患者也是中国人群,且全部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药物,使得中国之声享誉全球,将来也可能会影响乳腺癌的治疗理念或治疗思路,甚至会影响临床实践。但是该研究只有Ⅱ期结果,我们也非常期待Ⅲ期研究的数据。
FUTURE研究在精准治疗领域做了多种拓展,FUTURE-C-plus研究只针对免疫调节型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用法米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进行治疗,最终我们看到了TNBC一线治疗的ORR高达81.3%,这是既往的研究所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希望在Ⅲ期结果中能够保持,也希望它能呈现出很好的PFS数据。
但毕竟该研究Ⅱ期的样本量太小,随访时间不够长,所以整体上我们可能还需要继续等待。当治疗针对到每一个患者才可称之为真正意义的精准治疗,而目前我们更多的还是在分类治疗领域中做更细的探索,所以究竟是根据本质的分子分型进行分层,还是针对已有药物来反推可能获益的分类,都是我们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平衡的。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SCO-BC)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G)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