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联合《国际肝病》有幸采访了CSCO创始人之一兼副理事长秦叔逵教授。秦教授回顾了CSCO自1997年成立以来的辉煌历程,历经筹备阶段、建章立制到文化建设三大阶段,在党和政府支持下,积极推动临床肿瘤继续教育、学术交流、临床研究、专家共识制定及患者服务五大任务,成就斐然。秦教授特别提及了原发性肝癌领域从沉寂到突破的非凡历程,指出CSCO将进一步推动多学科的跨界合作,并且加强基础和转化研究,加强临床研究,积极探索肝癌治疗的“组合拳”策略,为显著提升肝癌患者生存率不懈努力。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肝癌治疗的未来与展望
从沉寂到突破,多学科合作共筑希望
秦叔逵教授:如果我们以2007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肝癌治疗领域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困境,主要依赖于支持对症治疗,这无疑是治疗史上的一大遗憾。2007年后,索拉非尼的出现标志着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的开启,尽管其客观疗效非常有限,生存获益也不理想,且伴随明显的不良反应,但是为后续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方向。
然而,从2007年至2017年,这十年间肝癌的靶向治疗似乎陷入了沉寂。肝癌的特殊性在于:同一患者、同一时间、同一脏器同时存在着基础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异常和相关并发症等)与高度恶性肿瘤,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因此,诊断、治疗和研究过程必须全面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当时,就是由于对肝癌的特殊性认识不足,许多研究均折?沉沙,以失败而告终。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仑伐替尼、多纳非尼及阿帕替尼等新一代靶向药物的问世,2017年开始,肝癌在免疫治疗领域出现了治疗效果较好的抗癌药物;特别是抗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问世,使肝癌患者的治疗展现新的曙光。近年来,我们迎来了免疫联合治疗的新时代,免疫化疗联合、靶向免疫联合以及双免疫联合等组合研究相继涌现,HIMALAYA研究、CARES-310以及CM-9DW研究等相继问世,使得肝癌治疗的选择变得更为丰富。
当前,我国肝癌治疗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值得提出的是,以贺福初院士和樊嘉院士为首一大批肝癌基础和转化研究专家致力于肝癌发病机制的多组学研究,特别是蛋白组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启示。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发展与体内代谢紊乱,尤其是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因此,抗脂降脂药物在肝癌治疗中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这一领域,并且希望能开展相关临床研究。除此之外,我们也将立足现有治疗策略和药物,进行有计划、合理的综合(组合)治疗。这不仅仅涉及药物的选择,还包括从晚期治疗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的全程管理、全方位干涉。
展望未来,肝癌治疗必将迎来新的突破。然而,尽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奋斗努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一方面,需要与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领域的专家们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肿瘤内科、外科、放射科、介入科以及肝病科等各专业的专家学者要齐心协力,共同为肝癌诊断治疗贡献智慧与力量。我们坚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广大同道的不懈努力与精诚团结下,未来的肝癌诊治研究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更加显著的成就。
秦叔逵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天印山医院)
学术顾问、主任医师
国家统计源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主编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肿瘤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系中央保健委员会诊专家
兼任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国际肿瘤免疫学会(SITC)和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北京CSCO基金会监事长
国家药监局血液和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核心专家
国家卫健委肿瘤学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候任理事长等学术职务